一般轎車車身每側(cè)有三個立柱,其中前擋風(fēng)玻璃兩側(cè)的斜柱叫A柱。每當汽車在轉(zhuǎn)彎或者進入彎道前駕駛者的視野都會被A柱部分遮擋,造成一個視野上的盲區(qū)。
A柱的截面積大小存在兩難的選擇。過小會導(dǎo)致車身強度不足,太大又會影響駕駛員視野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汽車設(shè)計師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。在幾款車型上,A柱的后方添加了一個三角窗。這樣雖然能起到些許改善視野的作用,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。駕駛員的視野仍然會受到A柱的影響,而A柱的面積受到視野問題的干擾,也不能做的太粗壯。因此,汽車在遇到意外情況時的承載力仍然不能不考慮。設(shè)計者只是在視野和安全兩者之間找了一個平衡點,兩個問題都依然存在。
值得我們小編一提的是,最近有一套盲點提示系統(tǒng)。該系統(tǒng)主要是利用位于外后視鏡根部的攝像頭對距離3米寬,9.5米長的一個扇形盲區(qū)進行每秒25幀的圖像監(jiān)控,如果有速度每小時大于10公里,且與車輛本身速度差在每小時20至70公里之間的移動物體(車輛或者行人)進入該盲區(qū),系統(tǒng)對比每幀圖像,當系統(tǒng)認為目標進一步接近時,A柱上的警示燈就會亮起,防止出現(xiàn)事故。
A柱的截面積大小存在兩難的選擇。過小會導(dǎo)致車身強度不足,太大又會影響駕駛員視野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汽車設(shè)計師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。在幾款車型上,A柱的后方添加了一個三角窗。這樣雖然能起到些許改善視野的作用,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。駕駛員的視野仍然會受到A柱的影響,而A柱的面積受到視野問題的干擾,也不能做的太粗壯。因此,汽車在遇到意外情況時的承載力仍然不能不考慮。設(shè)計者只是在視野和安全兩者之間找了一個平衡點,兩個問題都依然存在。
坐在駕駛室內(nèi),眼睛到左側(cè)A柱的距離約60毫米,此時,一位行人從車輛左前方向右走過,當人與車距離接近時,行人逐漸向A柱靠攏,這時,如果雙手平伸,以左手為0度,右手為180度,行人走到視線45度時,被A柱完全遮蔽,行人繼續(xù)向前,就到了車頭位置,此時駕駛?cè)思眲x車也來不及了。
一般情況下,車輛A柱寬度為8厘米左右,這小小的8厘米,給司機造成的左側(cè)盲區(qū)域的夾角有6.8度、右側(cè)盲區(qū)2.3度,如果距離湊巧,極有可能擋住左邊的行人,甚至是車輛。停車時,司機視線范圍可達210度左右,但隨著車速遞增,司機視角隨之縮小,盲區(qū)對駕駛員視物的影響就越大。 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,在開闊地面畫一個直徑為14米的大圓,然后把車輛停放到圓心,細致的調(diào)整車輛,讓駕駛員的頭和圓心垂直。
以左前A柱盲區(qū)量為例,讓工作人員手持一根豎直的長桿,沿著圓形邊緣逆時針緩慢移動,當測試者將看不到長桿的時候我們給地上做一個標記。然后工作人員繼續(xù)移動,當測試者將看到長桿時做另外一個標記,這兩個標記點與圓心的夾角就是要測量的左前A柱的盲區(qū)。同理其他各立柱的盲區(qū)也是用同樣辦法測量。